当前位置:主页 > 社情民意 >

关于推进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建议

  清河乡政协工作联络组反映,当前我县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中已取得显著成效,实现了19个乡镇并网供水,但在项目实际建设过程中,仍存在一些阻碍和问题,需引起重视:一是规划设计有待完善。部分区域在规划时,对地形地貌、人口分布及未来发展趋势考虑不够充分。比如清河乡地处丘陵圩畈地区,高程偏差较大,在前期规划中未能精准布局供水管网,导致龙池、硖石村部分村庄供水路程偏远,供水水源、水质不稳定。在春节、暑期用水高峰期,水压不足问题凸显,难以满足居民用水需求。二是施工协调难度高。在项目施工过程中,涉及多个部门和不同利益主体,协调工作复杂。例如,铺设管网时需要与交通、林业、电力等部门沟通,办理相关许可手续,由于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,审批流程繁琐,导致部分工程因手续问题停滞,延误了工期。同时,施工过程中可能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,如道路开挖、停水等,协调处理不当易引发群众不满。三是水质管理有挑战。虽然目前国控断面上游皖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,下浒山水库、观音洞水库等饮用水源达到Ⅲ类水质要求,但仍存在潜在风险。一些老旧供水管网材质不佳,长期使用后内壁结垢、腐蚀,可能导致水质二次污染。此外,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农业面源污染,农药、化肥的不合理使用,对水源地水质构成威胁。四是运营管理需优化。城乡供水一体化后,供水规模扩大,运营管理难度增加。部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足,缺乏现代化供水管理知识和经验,在设备维护、水质检测、应急处理等方面存在短板。同时,信息化建设滞后,未建立完善的供水调度监控系统,难以实时掌握供水管网的运行状态,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。

  为此建议:

  一、优化调整布局规划。开展全面的供水现状调研,结合我县地形、人口分布及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,制定科学合理的供水规划。对于地势复杂、供水困难的区域,如山区、偏远乡村,采用分区供水、增压供水等方式,优化管网布局,确保供水覆盖均衡,满足不同区域居民用水需求。同时,预留一定发展空间,为未来人口增长和产业发展提供供水保障。

  二、强化施工协调机制。建立跨部门协调工作小组,建议由县政府牵头,交通、林业、电力、供水等部门参与,定期召开协调会议,简化审批流程,实行容缺办理,加快项目施工许可手续办理。在施工前,充分征求沿线居民意见,提前发布施工公告,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顺序,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。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,及时协调解决,确保工程顺利推进。

  三、加强水源水质管控。对老旧供水管网进行全面排查和改造,更换不合格管材,减少水质二次污染风险。加强水源地保护,划定水源保护区,设立警示标识,严禁在保护区内进行污染水源的活动。建立健全水质监测体系,增加监测点位和频次,不仅对出厂水、管网水进行检测,还要对水源水进行实时监测。运用信息化技术,建立水质在线监测平台,实现水质数据实时传输和分析,一旦发现水质异常,及时采取措施处理。

  四、提升运营管理水平。加强对供水企业员工的培训,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和业务知识学习,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。引入先进的供水管理理念和技术,建立现代化的供水调度监控系统,通过传感器、物联网等技术,实时监测供水管网的压力、流量、水质等参数,实现科学调度和精准管理。完善应急预案,建立应急抢修队伍,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和物资,定期开展应急演练,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,确保供水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