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社情民意 >

关于进一步发挥农家书屋作用的建议

  县政协提案委反映,农家书屋作为文化惠民工程,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当前我县各村(社区)均建有农家书屋,但有些地方农家书屋仍存在参与阅读率不高、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。调研中发现,产生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:

  一是书籍陈旧更新慢。农家书屋由政府投资建设,一定程度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现象,图书主要由政府统一批量采购,主要还是20世纪末、21世纪初出版的图书,后期补充图书不够经常,补充的书籍对农村群众的吸引力不强。同时,各地在发挥社会热心人士捐资捐书上力度较小。

  二是供需错位不匹配。农家书屋图书配送没有充分考虑不同时期、不同地域、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,图书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。目前农家书屋主要的阅读群体是农村留守儿童和在校学生,但适合该群体阅读的漫画、教辅用书等基本没有,仅有历史、百科、文学等图书;农家书屋关于蓝莓、蔬菜等相关产业发展、种植技术的书籍较少,对农民生产指导性不强。

  三是投入不足氛围差。受资金投入影响,当前绝大部分的农家书屋都建在村委会内部,除书籍外,仅配备少量简易阅读桌椅,整体阅读氛围不浓,群众到农家书屋阅读意愿不强。而城区的图书馆、阅读空间配套设施完善,整体环境舒适便捷,城乡之间对比鲜明。

  为此建议:

  1.加大资源整合力度。根据各乡镇、各村的人口变化情况,结合当前村(社区)规模优化调整工作,加大农家书屋资源整合力度,打破“一村一书屋”格局,注重在人口集聚、交通便捷的乡镇集聚区、中小学周边高标准建设农家书屋,鼓励社会热心人士捐资捐物,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,不断完善农家书屋的阅读桌椅、无线WIFI等软硬件配备,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舒适的阅读环境。

  2.提升供需精准性。打破行政思维,配送图书前做好前期调研工作,深入了解当地阅读的主要群体、关注的主要书目,征求基层一线的教师、学生、读书爱好者、新农人等读书需求,制定图书需求清单,对照清单采购、补充图书,确保配送图书种类精准匹配当地产业发展、群众阅读需求,摒弃唯数量论,做到图书在精不在多,做到图书少量常态更新,紧跟社会发展潮流。

  3.逐步推广数字书屋。开展村级数字农家书屋试点,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延伸至村级农家书屋,配置电子图书阅览机、阅读本、有声听书机等设备,加大与安徽文化馆(安徽公共文化云)数字资源共享,不断更新补充各类电子图书、影像资料,优化平台操作流程,制定简单易懂的操作指南,使群众能够享受海量电子书籍,满足群众各类阅读需求。